《新疆农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民族团结情谊深———在玛纳斯清水河的故事

   期次:第652期   作者:动物科学学院退休教授王风瑞   查看:48   

    编者按:本学期“农大故事”征文开展以来,得到了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大家积极讲好农大故事,以故事和典型说服人、打动人、教育人、弘扬农大精神、传播农大正能量。本报从本期开始将开设【农大故事】专栏,择优刊登征文来稿,和大家一起品味“农大故事”。

    1970年9月全校教职工以行军拉练的形式徒步四天到达玛纳斯林场,开始八农在玛纳斯林场办学的日子。
    一个月后,系革委员宣布,为结合畜牧业生产,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学校决定畜牧系(包括畜牧、兽医、草原)迁移到清水河牧区办学,11月下旬全系教工约40余人,顶风雪、抗严寒,徒步拉练行军30余公里,傍晚时分到达清水河,住在小学教室里,条件极其艰苦,但大家相互鼓励,苦中求乐,在清水河渡过了春节。
    1971年春,小学开学用教室,为解决住宿困境,系里决定在镇郊一公里以外的山包下挖地窝子,选点划线后,全体教工齐上阵,平山包、挖沙土,在施工中发现地质是沙石结构,边挖边滑,后决定用石片砌墙,爆破取石,组成爆破组,在山上打眼装药进行爆破,由魏荣禄老师指挥,当他举起小红旗大家都远离现场,躲在山包的背后,连续爆破后,除了老教师之外,中青年教工都上去捡石头,其中最艰难的是要过一个十米左右的深沟,上下不便,费力受累,还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加之挖土开沟、垒石片,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多,粮食定量不够吃,大家开了一个生活会,一致同意自己办伙食,开食堂,由李萃修老师管理,并决定由贝尔的汗老师和我到石门子后山联系采购活畜,解决肉食问题,我俩骑马穿过石门子进到后山哈萨克聚居村庄,进了毡房,老乡一见贝尔的汗老师,就认出他是“天山红花”影片中的哈斯木,加之他又是阿勒泰人,这里哈族大部分是吾斯曼时期的移民,有的还与贝尔的汗老师一个部落,贝尔的汗老师弹唱俱全,通晓哈萨克历史渊源,知识渊博善谈,一些老者都尊重他,每到一处都热情款待,喝酒吃肉是家常便饭。
    但我们想的更多的是为大家带回去肉食,那天,我们准备走时,一位哈萨克族老乡拉来一头1.5-2岁的阉牛,贝尔的汗老师付钱给老乡,老乡说啥都不要,他说:你们那么远从乌鲁木齐来到我们山沟草原办学校,帮助工作,真是难能可贵,你们有困难,我们理应帮助,真情真意让我们感动。
    经过半年多的生活体验,大家一致认为这里只是一个进夏牧场的通道,既不见牲畜,又无草原草地,无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另外,没有基础设施,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根本不适于办高等教育,于是,同年10月份学校通知畜牧系由清水河迁回林场,大家欢欣鼓舞乐在其中,打起背包就出发,与此同时,系领导宣布,应清水河镇要求,决定由王风瑞和祝源又 教授暂时留下来协助清水河镇搞绵羊人工授精和技术培训工作。10月下旬由镇政府畜牧干事接送我俩到石门村绵羊配种站安排了住食,并介绍了有关情况。
    该配种站是由自治区畜牧厅按规划统一修建的,全站设有人工授精操作室、采精室、母羊输精室与待配羊圈相连种公羊舍、管理人员住房和值班室,饲养着四头美利奴纯种公羊,站主由一对哈萨克青年夫妇阿孜尔贝柯管理,站址独居荒野,周边无人家,站主在值勤室居住,只有一张床,夜间拉着窗帘,我和祝教授在同室打麦草垫的地铺,一间房住了四口人,按镇政府下达的任务,本站担负着哈族牧民养羊户四群共800只母羊的配种任务,时间一个月,从11月1日开始,站里的一切技术工作都由我俩负责,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万无一失,取得成效,拟定了全面的工作计划,包括种公羊和试情公羊的管理,操作室的技术规程、采精和输精规程、器械药品用具等的管理,养羊户和畜主的技术培训,站主负责种公羊的饲养与镇政府联系解决所需物品、器械、饲料等协助采精,我们住食都与站主一起,粮食与副食品由镇政府供应,从11月1日开始每天早上7时打扫卫生、器械用具安装、消毒、配制稀释液、采精台羊的选择等项工作,8时许开始采精、稀释和输精工作,12时左右结束工作。午饭后赶种公羊外出运动,我俩一边放公羊一边拣柴给女主人烧火做饭用,站主夫妇对我俩友好、关心生活、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经常给我们做拉条子、抓饭、汤饭、油炸饼,有时宰一个羊吃手抓羊肉,有一次配种羊群的畜主专给我们带来一只羊腿,说我们为他们的养羊业发展而辛勤工作,以表示慰劳和民族团结之情意。
    12月3日结束了工作,按配种记录统计,四个群800只母羊人工授精的不返情率为97.3%,超出了预期技术指标和计划要求,羊群畜主和镇政府领导都表示满意,对所取得成绩表示赞赏。
    12月5日接到系领导通知,要我俩马上返回林场参加学习,这天,外面天寒地冻,茫茫大雪,气温零下15度以下,这时女主人怕我俩把脚冻伤,当时就把毡子剪下来做了两双毡袜子叫我们穿上,站主阿孜尔贝柯用爬犁,行程2.5小时把我俩送到林场……
    回忆清水河的岁月,顶风踏雪人未老,山沟办学有奇闻,炸山取石砌地窝,付出艰辛有宿营。进后山搞肉食,在前山改绵羊,一年来的生活经历,尤其我和贝尔的汗老师二次到后山哈萨克民族聚居区搞肉食,经过实地生活和广泛的接触,使我对哈萨克族的风土习俗、生活习惯、宗教礼节以及哈萨克族的那种诚信、友爱、宽厚、直爽、勤劳、好客的优良性格受到深刻的感染,真是民族团结情意深,互助互爱有真情。
    清水河让我们接受了考验和锻炼,一年来的艰苦生活历历在目,铭刻在心,难以忘怀。

新疆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094次访问,全刊已有135827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