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期次:第607期   作者:张小楠  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查看:15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与生俱来就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不仅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文化引领职能的必然。新疆高校要通过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和凸显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努力使学校成为弘扬现代文化的培养基地和辐射源,在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大征程中,体现高校的责任和地位。
    一是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奠定优良校风学风的重要基础,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地位,不断增强贯彻全会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办学方向的核心问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情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学习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学者和教师研究新疆实现两大历史性任务和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和育人功能,为学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特别要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增进“四个认同”,在学校上下形成讲团结、讲大局、讲科学的良好氛围,自觉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渗透。
     三是构建大学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完善,更需要不断的创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稳定渐进的,只要给予校园文化建设足够的阳光和土壤,必将结出现代大学教育的成熟果实。“十二五”期间,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着“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任务,深入总结办学经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质量观,按“大楼、名师、优才、品牌”的要求,经过5年建设,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校园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体系,形成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更有特色的文化环境。使得校园文化教育、引导、凝聚和激励师生员工、培养学生成才、凝聚海内外校友的功能更加彰显,进一步促进师生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构建和谐校园、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四是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新疆历来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地区。季羡林先生说:“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作为人类四大文化体系交融汇流的新疆文化,值得我们自豪和珍惜,而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多姿多彩的文化样式,深沉厚重的文化价值更是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发掘、继承光大。新疆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弘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各民族文化不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促进各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通过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大学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窗口,我们应当更好地担负国际文化交流的功能,增进师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完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疆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812次访问,全刊已有1358775次访问